冰雪见证 冬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

京张高铁开通满两周年,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零度以下经济”成为热词,冰雪产业如火如荼;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正成为协同发展的靓丽底色……

冰雪见证 冬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2-01-19 09:1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2-01-19 09: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京张高铁开通满两周年,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零度以下经济”成为热词,冰雪产业如火如荼;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正成为协同发展的靓丽底色……

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引领下,京津冀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共享冬奥机遇。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棋,冬奥会正绘就点睛之笔。

百年京张见证京津冀交通变迁

2021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迎来开通两周年。随着冬奥会日益临近,坐着高铁去滑雪、看冬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两年前,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河北张家口正式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

京张高铁全程174公里,起点北京北站,一路向北,穿越居庸关长城、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等地,抵达2022北京冬奥会的另一举办地张家口。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一字之差,却跨越百年,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落后”到“引领”。穿越百年沧桑,通向美好未来。

“以前从北京去崇礼都是开车,需要4个多小时,还经常堵车,现在坐高铁差不多1小时就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刘芸是滑雪发烧友,节假日坐着高铁去崇礼滑雪已成为她的不二选择。

京张高铁开通两年来,共发送旅客1380余万人,日均1.9万人。累计开行列车近4万对,从最初图定列车每天36对,增加到现在每天65对。

北京冬奥会包括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为实现三个赛区无缝连接,京张交通路网的加速建设不仅将高水平保障冬奥会的需求,还进一步推动构建起京津冀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2016年底,延崇(延庆至崇礼)高速河北段开工,吹响了河北交通全力开展冬奥会筹办交通保障工作的集结号。

2020年1月23日延崇高速建成通车,打通了北京至张家口崇礼太子城赛区便捷通道,为京津地区老百姓赴崇礼、西北部地区群众进京提供了交通便利。

如今,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冬奥会综合运输网络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冬奥会运输服务保障系统已全面形成。

交通是协同发展的“先行官”。互联互通,是北京冬奥会推动区域协同的生动缩影。北京携手张家口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近7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踏步向前的时间。

轨道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断发挥作用。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以北京市、天津市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省各地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公路交通网方面,基本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任务,“单中心、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307公里,较2014年增长29.2%。同时,截至2020年底,三省市累计打通“待贯通路”“瓶颈路”32条段共计2005公里,国高网首都放射线路段全部打通。

航空枢纽方面,“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已经布局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9个京津冀规划机场全部投入使用,京冀共建共管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也全面启动。同时,机场陆侧交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机场为重要节点的高速路网更加优化,京津石四大机场均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联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不断形成。

“零度以下经济”如火如荼

时值寒冬,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却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除冰雪运动和旅游广泛开展外,张家口正借举办冬奥会东风,大力发展冰雪装备产业,“零度以下经济”成为张家口的热词。

目前,张家口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和宣化冰雪产业园等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全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97项,总投资373.28亿元,落地项目79项,投产运营项目41项。

张家口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梅晓春表示,产业园重点定位发展滑雪服、滑雪板、滑雪鞋等个人轻装备,造雪机、压雪车、索道等重型装备,目前已初步实现从个人到场地、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运动体验会展全覆盖的全产业链布局。

“半城葡萄半城钢”,作为张家口的工业核心区,宣化区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充足。目前宣化冰雪产业园规划面积3200亩,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冰雪装备产业集群,先后设立国家级冰雪装备检测、检验中心,切实建设国际一流的冰雪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

2020年初入驻宣化冰雪产业园的张家口市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景区用脱挂式索道上下站设备的企业。“之前企业生产的脱挂式索道市场需求量不大,冬奥申办成功后,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张家口市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生说。

据了解,该公司之所以选择在宣化区冰雪产业园入驻,是因为政府对入园企业给予了较大力度的优惠补贴,并为他们开通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3年来企业销售额从3000万元增长到一个亿,今年的总销售额预计能达到1.2亿元。

近年来,宣化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冬奥会筹办机遇,把“冰雪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宣化区冰雪产业园,做足“冰雪+”文章,延伸拓展冰雪产业链,卡宾滑雪、科诺工程塑料、宏达冶金机械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地投产,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张家口正在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建成奥运经济增长带、文化产业集聚带、区域合作示范带。

崇礼已建成云顶、太舞、万龙等七大滑雪场,成为我国最大滑雪运动聚集区。2020年底,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序列。

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贫困县吃上“冰雪饭”,“冷资源”释放出“大热量”。河北冰雪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逐步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冬奥筹办一路走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引领着北京与河北在多个领域展开广泛深入合作,跑出了新的加速度。

以公共服务为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管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医院,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冬奥会京冀医疗保障合作协议的签订和众多医疗合作项目的落实,有效整合京津冀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序推动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

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三件大事”取得扎实成效。

截至目前,河北全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企业和单位近4万家,涉及投资额1.28万亿元。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新阶段,“未来之城”拔地而起。

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基本就绪,成功举办系列测试赛。76个重点项目全部提前完工,细致做好配套设施、服务保障等工作,得到国际奥委会充分肯定。

“绿色办奥”助推京津冀绿色转型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现场,这一颇具诗意的口号格外醒目。

2020年6月,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每年可向北京地区输送约141亿度的清洁能源。此外,该工程还将为冬奥场馆的“绿色运行”提供保障,助力北京冬奥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

“绿色办奥”,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将投入655辆氢燃料车,为赛事提供交通及物流保障服务。

氢燃料车是给汽车加氢,通过氢氧离子的化学反应“现场发电”。其燃料来源于氢,排放出水,绿色无污染。同时,还具有能量补给速度快、用时少的特点。

在张家口市区,已有44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上路运营,覆盖城区9条公交线路。张家口目前拥有2座制氢厂、8座加氢站,能够满足冬奥会氢燃料汽车的保障要求。

据介绍,每辆氢燃料公交车运行一万公里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1.8吨左右。冬奥会测试赛期间,氢能大巴车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条件下平稳运行,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验证。

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近年来张家口市不断加速建设氢能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制氢、加氢、储氢、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造、氢能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氢能张家口”已成为城市发展新名片。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张家口作为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举办地,承担着蓄水源、阻沙源的重任。过去由于植被遭到破坏,一些区域成为沙尘暴策源地。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推进,这里“黄沙漫天”的景象不见踪影。

在张家口所辖的冬奥小城崇礼,山间层林起伏。近年来,见缝插绿、植树造林。崇礼区林草局总工程师杨建中说,冬奥核心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成为滑雪胜地、户外运动天堂。

坚决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河北省以“两区”建设为根本目标,突出“两山、两翼、三环、四沿”,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三化”草原完成生态修复治理272万亩,张承地区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完成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造林绿化576.8万亩。

大力度服务保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办奥”指示精神,张家口市“十三五”完成营造林1368万亩,全市林木绿化率达50%,奥运会核心赛区超过80%,将为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记者 高博 杜一方)

 

(高博 杜一方)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