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住房变迁:从“蜗居”到“宜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住房以土坯草屋居为主,且多散布于后街小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居民用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转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

70年住房变迁:从“蜗居”到“宜居”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9-09-24 08:1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9-09-24 08: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5.7平方米。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微增,达到6.7平方米。不过当时自有住房的比例很低。1984年,城镇居民居住公房的户比重为88.2%,居住自有房的户比重仅为9.4%。到了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9平方米。

在住房面积增长的同时,住房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居住环境整体较差,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从平房、筒子楼到石库门,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较为普遍的居住现象。现在,居民住房已经转变为现代化的具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淋浴、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的成套住宅,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住房以土坯草屋居为主,且多散布于后街小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居民用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转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2018年城镇居民居住钢筋混凝土和砖混材料建设的住宅占95.8%,竹草土坯仅占0.2%;二居室以上和单栋楼房和平房占所有居住样式的91.2%,一居室和筒子楼或连片平房占8.8%,城镇家庭住房结构不断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下转第三版)

(梁倩)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