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0家上市公司“脱房” 多数是因为“钱紧”

今年以来,A股市场有超过10家企业剥离了房地产业务,其中不乏一些主营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

逾10家上市公司“脱房” 多数是因为“钱紧”

来源:证券日报    2019-12-06 08:38
来源: 证券日报
2019-12-06 08: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逾10家上市公司“脱房” 多数是因为“钱紧”

本报见习记者 李 正

随着近几年的持续调控,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减速甚至下滑的趋势。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受监测的主要城市来看,2019年住宅供给量整体小于需求,随着全国市场进一步降温,预计2020年全国商品住宅将供大于求。

对此,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目前地产行业的情况,首先是在“房住不炒”政策导向下,房地产投机属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抑制。其次是从房地产销售、开发建设和拿地情况看,房地产行业没有大幅下滑迹象,表现出了较强韧性。最后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明显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强者更强态势,头部企业的营收和盈利增速稳健和突出。

“从短期来看,房地产金融政策有微调可能性,但大幅调整空间不大。这是因为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韧性使得金融政策缺乏大幅放松契机,而经济下行压力使得金融政策也很难进一步收紧。”袁华明进一步分析道,从需求端来看,城市化推进和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型的大背景,决定了房地产需求有刚性成分,过往几年的房地产调控还为未来房地产需求释放留下了空间,而从供给端来看,过去几年房地产调控对于产能的抑制,或许会推动2020年后房地产行业进入补库存周期。

房地产的“围城”,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逃离。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市场有超过10家企业剥离了房地产业务,其中不乏一些主营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比如万达集团、嘉凯城等,此外,还包括年中实施剥离房地产业务的万泽股份、航天科工、紫金矿业,以及年底的大港股份、亚太实业、厦门钨业。

对此,袁华明分析认为,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看,行业正在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竞争转变,加上金融政策上对于房地产企业投融资的制约,相当多公司的“脱房”转型,是在房地产产业发展不利情况下的被动选择。

在谈及对未来上市公司“脱房”的看法时,袁华明对记者表示,大体量、较高毛利率和发展潜力,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绝非“夕阳”,而“脱房”是否持续,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房地产行业得发展态势,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

事实上,在今年剥离房地产业务的多家非地产板块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不仅更改了经营范围(不再包含地产相关业务),甚至还作出了未来不再从事与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业务的承诺,专注主营业务发展。

在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夏风光看来,上市公司“脱房”的原由很多。其中“金融政策收紧,通过剥离房地产业务,来解决资金诉求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夏风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在房地产行业告别整体高增长后,上市公司“脱房”也体现出其对房地产行业后市发展的谨慎判断。但无论如何,上市公司主动或被动退出房地产业务,都是行业发展优胜劣汰的过程,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而这未必不是好事。

“综合来看,上市公司所剥离的房地产业务,大多竞争力不强,能够带来的收益有限,甚至还有可能持续大规模投入。”因此,夏风光进一步分析称,上市公司剥离房地产业务也有助于其回笼资金,集中力量发展主营业务。

(李 正)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