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此次改造与之前改造工作相比,改造内容、组织实施形式、资金筹措方式、改造要求均有不同,推进过程中如何解决发动群众参与、建立共担改造资金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
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透露,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下一步,将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与此前改造有何不同
事实上,一些地方很早之前便已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改造项目主要集中于防水加固、墙面保暖涂新等方面,此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将有什么新特点?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其实是个升级版,跟以前工作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更加综合和全面。”黄艳说。
据了解,此次改造与此前改造工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改造内容不同。过去改造更多是单项改造,比如房屋节能、水电气路等。现在更多的是综合改造,基础类包括水暖气路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善类包括小区的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有条件的加装电梯等;提升类包括社区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比如养老、托育、卫生防疫、助餐等。
二是组织实施形式不同。过去,基本上是政府的单方面工作,此次改造从方式上要求多方参与。黄艳说:“我们希望居民达成一致后,向政府申请纳入改造,并主动参与改造全程,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三是资金筹措方式不同。过去,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地方财政、水电气等专营单位出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较少,居民个人出资也很少。“现在的改造资金将更多元,一方面,从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安排了中央补助资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助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并以服务设施长期运营收入作为盈利点。”黄艳表示。
四是改造的要求不同。过去,改造完成但长效管理机制没能建立。这次的老旧小区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在项目纳入改造计划之时要把长效管理机制建立起来,包括物业管理模式、小区管理规约、居民议事规则等,保障改造成果。
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与传统工程建设不同,老旧小区改造需要自下而上展开,涉及被改造小区的每一个居民、每一个家庭,是一项特别复杂的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动群众参与改造。黄艳表示,从试点情况看,通过街道、社区等基层党委政府的发动,与居民达成共识,会消耗时间和精力,但只要建设出来,样板效应明显,后面基本上是附近居民主动找政府提改造诉求。
其次是资金问题。老旧小区改造仅靠政府出钱不可持续,需要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改造资金的机制。黄艳说,从试点经验看,政府资金重点支持基本类改造需求,对于加装电梯、停车设施、改造后建立物业服务等内容,居民可以适当出资。对于养老、托幼、助餐、快递物流、便民店等社区公共服务产品,需要探索如何吸引社会资源参与进来。
不同部门与单位的统筹协调也是一大难题。小区改造内容繁杂,涉及非常多的行业主管部门,比如管线单位、产权单位,统筹协调的任务非常重。黄艳表示,这方面各地也形成了一些机制,比如有的地方是政府一把手抓项目,建立了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这对于加强工作协同、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发挥了大作用。
老旧小区改造要因地制宜
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三四线城市土地资源更多,考虑到“旧改”工程的复杂性,很多地方政府更愿意建新城,对“旧改”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推出差异化政策加以引导?
“老旧小区改造是自下而上的工作,首先要小区居民自己决定改不改。”黄艳说,一方面,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人口规模变化不大;另一方面,新城新区的配套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居民自己会衡量,是改造老房子好,还是搬到新城更方便。
从调研情况看,湖北宜昌、广西柳州、河北秦皇岛等三四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效果好。现有的房屋质量、居住环境、服务水平都改善后,还可以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居民满意度普遍较高。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回流的情况,一些居民在新区购房后,又搬回改造完成的旧小区居住。“所以,老旧小区改造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改造方案。”黄艳表示。
此外,改造内容也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不同小区,区位条件不一样,居住人口结构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老百姓的改造需求不尽相同。比如京津冀地区,因为推动绿色出行,大力提倡电动汽车,很多小区对于加装充电桩的需求特别强烈。而老年人居住较多的小区,更需要步道、口袋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养老、助餐服务等。年轻人多的小区,对于停车设施、托幼服务的需求比较高。
对此,黄艳透露,涉及基本的水电气路、房屋安全的改造内容,会统一实施。对于提升类、完善类的改造内容会提供“菜单”,由老百姓选择。(记者 王轶辰)
(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