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淮安,一座城的新时代图景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效文介绍,“十三五”期间,淮安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2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88倍,创历史新高。如何让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来到淮安、记住淮安、留在淮安,优化营商环境一直“在线”不“缺席”。

多面淮安,一座城的新时代图景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21-05-21 00:00
来源: 经济参考网
2021-05-21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依淮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地处苏北的淮安市,最大资源优势在生态,最大空间优势在区位。如何将这两大优势发挥好,提升城市发展质效和标识度,创造发展特色亮点,一代代淮水儿女一直在为之奋斗与探索。

2021年,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淮安迎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春风,全力聚焦“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定位,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奋力探索扬长补短、扬优成势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今,一个跨越时空的科学体系正在构建,一幅多面立体的新时代图景正在擘画。

科创赋能智汇淮安: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作为“凹土之都”,盱眙凹土探明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的48%。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盱眙县把凹土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积极引入高科技高质量项目和人才,为当地产业化聚合蓄势赋能。

入选“淮上英才计划”的江苏纳欧新材料有限公司姚超创新创业团队落户盱眙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通过紫外线阻隔专利技术,让1吨凹土变成产品后,价值放大了400倍。

多年从事凹土新材料研发的常州大学教授姚超谈起项目为何落户淮安时表示,是这里务实真诚的营商、人才环境打动了他。“从初期对接到深入洽谈,从厂房建设到通水通电,从厂房装修到员工招聘,地方政府和部门热情专业、诚意满满,承诺的每件事一一兑现。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没错。”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基石。在核心技术支持下,江苏纳欧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质量得到市场充分认可,去年销售突破千万元,前景一片光明。姚超最近在盱眙买了房,他说:“在淮安很幸福,这里是我事业的新起点。”

重大项目的建设是淮安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是推动城市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2007年以来,随着富士康、庆鼎科技、达方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淮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2020年同比增长13%,增幅位居全省第六、全市主导产业之首,建立起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十四五”时期,淮安全市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构建高效率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北部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根据当前的创新基础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将重点布局打造“一谷(淮安智慧谷)、一廊(宁淮科创走廊)、三区(三个国家级园区)、五基地(五个国家火炬特色基地)”的“1135”创新图谱。

开放枢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刚来淮安时,想要回一趟台湾老家,需要去南京乘飞机。有时还要提前一天赶到南京住一晚,第二天再飞台湾。现在只要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淮安的机场,直飞台湾。”2006年,台商林奕龙来到淮安投资建厂,这一呆就是十余年。在这里有事业、有家庭的他,笑称自己早已是“新淮安人”

如今,随着一批具有关键性支撑、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淮安“飞天梦”“高铁梦”“高架梦”成为现实,初步形成以高速铁路为骨干、国际空港为核心、高等级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长三角中心区的时空距离持续缩短。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效文介绍,“十三五”期间,淮安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2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88倍,创历史新高。

把交通枢纽作为转型超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按下建设“快进键”的淮安交通网络成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开放的水陆空大通道拉近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吸引更多人来到这座枢纽新城。

如何让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来到淮安、记住淮安、留在淮安,优化营商环境一直“在线”不“缺席”。

2020年,淮安市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奖补政策分散、申请流程繁琐、足额兑付难等突出问题,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推出财政奖补集成改革,梳理了全市相关政策,按照“应集尽集”的原则,通过服务平台集中公布。在广而告之的同时,实现了向符合条件的企业精准推送。

知之深则行之笃,去年,淮安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意见》,通过政策惠企、走访惠企、服务惠企等形式有效化解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推动企业满负荷生产,淮阴卷烟厂、淮钢特钢、井神盐业、今世缘酒业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势头良好,全市百户重点企业开票实现逆势增长。

  生态立城,擘画美丽淮安新画卷

漫步在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清透的河水碧波荡漾,水岸线上垂柳飘漾,千年的运河文化尽揽眼底……慢行步道、亲水平台、景观小品,已成为淮安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作为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重要枢纽城市,淮安打出炫目“组合拳”:导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系统;启动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水工科技馆一期)、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盱眙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获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支持。淮安厚植绿色高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在历史脉络的延续中呈现新的魅力。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总有一些人慕名前往位于洪泽湖畔的头河村。什么吸引了他们? 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舒适温暖的农家乐民宿、个性特色的采摘园和美食节……这个背靠大湖面朝天,世代以养鱼、种地为生的小村落凭着“靠湖吃湖”,搞农旅,兴产业,如今变成了当地有名的“金窝窝”。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到2020年,头河村集体收入增长到52.5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2.4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成为头河村的真实写照。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淮安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转型超越发展宝贵资本,以绿色发展提升彰显生态优势,积极构建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的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淮味千年”,带着盱眙龙虾、淮安大米、洪泽湖大闸蟹等走出淮安、走向全国。

“中国运河之都”“中国淮扬菜之乡”,这些得天独厚的“金字招牌”赋予淮安旺盛的生命能量。“十三五”期间,该市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研究制定美丽淮安建设意见,突出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两大关键,并让生态发展带来的成果为百姓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画卷正在此处缓缓展开。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